<p>持续加强非遗工坊建设 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<br>“非遗工坊典型案例”在京发布</p>|环球热推荐
【资料图】
日前,“非遗工坊典型案例”发布活动在北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。活动现场,非遗工坊带头人代表现场分享了非遗工坊建设经验,“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展”已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对公众展出。
此次获评2022年“非遗工坊典型案例”的66家非遗工坊工作成效突出、社会反响良好、人民群众认可度高,是全国2500余家非遗工坊的代表。
河北曲阳县陈氏定窑非遗工坊带头人韩庆芳介绍,2022年,通过设立非遗工坊不仅传授技术,还给学员讲解定窑产生的时代背景、产品特色优势、古代定窑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当代定窑的广阔发展前景,使学员对定窑非遗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,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,从而坚定非遗致富的决心和信心。截至2022年底,工坊培训学员600余人,带动就业近800人。其中脱贫人口100多名。学员毕业后或在公司、作坊就业,或自主创业,年收入达2万元至5万元,成为乡村振兴的“排头兵”。
重庆鲁渝共建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带头人綦涛认为,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,17年前她毅然放弃外企高薪的工作,扎根乡村传承非遗。她告诉记者,中益乡共建有4个工坊,带动180户困难群众就业增收,其中58人进入工坊稳定上班。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,工坊将当地村民组织起来集中培训作业,经考核上岗成为“新手艺人”,以“计件合作”的计薪方式,帮助村民灵活多点就业。目前,工坊案例模式已在重庆各区县及广西巴马县复制推广,共创建非遗工坊13个,带动420名群众灵活就业。
四川马边花间刺绣非遗工坊带头人乔进双梅介绍,工坊主动把彝绣元素融入大小凉山地区民族文化活动和农事活动中,让绣娘们穿上自己刺绣的产品走上舞台。希望通过这种方式,把彝绣展示出去,提升彝绣产品的知名度。下一步工坊会谋求与四川高校合作,努力补足产品设计、市场营销、文化精品打造等方面的短板,主动融入彝乡的文旅产业发展中,为彝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贡献彝绣力量。